张百熙(1847-1907),字冶秋,同治进士,授编修。光绪七年(1881)任山东学政。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,历陈国事,反对主和。光绪二十三年(1897)任广东学政,迁内阁学土。次年奏保康有为应经济特科试。戊戌政变后革职留任。光绪二十五年任礼部侍郎,旋升左都御史,《辛丑和约》签订后,奏请变更科举,兴办学堂,设立报馆。嗣迁工部、礼部、吏部尚书,充管学大臣,主持京师大学堂,又创办医学堂,译学馆、实业馆,选派学生出国留学,后历任户部尚书、邮传部尚书。
张百熙光绪二十八年(1902)任管学大臣,并主持京师大学堂。上任之初就将原美国籍总教习丁韪良辞去,改聘著名学者吴汝纶为总教习。开始吴汝纶坚辞不就,张百熙亲自到吴的住所跪拜说:“吾为全国求人师,当为全国师徒拜请也。先生不出,如中国何?”吴汝纶被其诚意所感动,终于同意任总教习职。同时,张百熙对京师大学堂教学和管理进行一系列改革,成效颇巨。他还以管学大臣的名义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,各府、厅及直隶州均设中学堂,各州县均设小学堂,并多设蒙养学堂。
然而,朝廷却处处掣肘张百熙,光绪二十九年又加派满人荣庆为管学大臣。按例规,满汉同官,必满人掌权。后竟又加派孙家鼐为学务大臣,至是,张降到“第三把手”的地位。但他仍竭心尽力为大学堂擘画经营,筹设分科大学。但清廷采用袁世凯建议,正式成立学部,以荣庆为尚书。至此,张百熙只好辞去学务。
光绪三十二年(1907)张百熙60岁寿辰时回到故里,近代古文家、翻译家林纾贺以联曰:
数湘中将相,成由武达,我公独以文章,清标卓立朝端,宜享修龄如潞国;
综天下胶庠,所有导师,一老为之领袖,贱子来自海上,居然便坐识荆州。
把张百熙称为当时天下所有学校、导师的领袖实不为过,他为发展中国近代教育的功绩将永载史册。
Comments